你有沒有海量的資訊,卻不知道如何消化的困擾呢?
或者是讀了一堆書?但對生活或工作還是毫無幫助嗎?
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與解答
透過有效的『自學』閱讀方法
化話知識為競爭力,迎接現在變遷時代
其中使用自學系統的四大模組,貫穿整篇書籍
並且舉出許多深刻的舉例及有效的方法
帶領我們領悟何謂有效的自學方法
分別是:戰略、輸入、抽象化、儲存
一、 戰略
把學習當作是搜集武器,並且有『目的』性的去做學習
現今海量的資訊,絕對不會有學習完的一天,而有效的規劃學習戰略就是很重要得一件事,而你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去學習?
其中提到一個關鍵『以主題為主、領域為從』
例如想要提高學習效率,就有意識的去閱讀相關書籍,但不限定一個領域,除了商管類的相關書籍,人文類的愛因斯坦、達爾文等創造知識革命的相關經典書籍,,其中有可以領域出許多學習方面的原則及概要
而當你帶著『提高學習效率』的錨點去閱讀或看待許多事物時,你的敏感度季會提高,會下意識的相關重點做吸收,並且與過往相關連的知識做連結,產生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 輸入
訂定完戰略後,在輸入知識時作者將目的分成四大類
1.短期為了工作-商業類書籍
2.深入自己的專業-商業類、人文教養類型
3.拓展修養-人文教養
4.娛樂消遣-什麼種類都行
而不同類型的書籍,也需要用完全不同的閱讀方式
而到底要從何種類型下手呢?作者提到
只要用『短期眼光』輸入即可
我們無法判定現在所學對未來到底有無幫助
但我們可以知道對『此時、此地』有沒有幫助
而作者也提到一個觀念『Garbage in Garbage out』
你如果讀了垃圾、那吐出來也會是垃圾
於是在『選書』上就也格外重要
這邊整理其中兩個原則
1.與其廣泛閱讀未評價的新書,不如扎實閱讀獲得好評的經典
2.帶有目的性及問題的瀏覽書籍,3分鐘是否有可運用或解答之處
廣度跟深度有時只能同時取其一
廣泛的閱讀,幫助你篩選出經典
進而深度的仔細咀嚼
慢慢得累積選書的敏銳度
但別忘了,資訊的密度比數量重要
你想要解決得問題
或者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三、 抽象化
書籍的內容都是作者的述說及詮釋
而捨去細微的要素,取出本質的方法
你產生的感覺所得到的啟發或洞察,也就是你的發現
那就是抽象化、概念化的過程
也是知識萃取的一種方式
這種有時靈光一閃的能力
需要不斷的練習,及與知識對話
作者也提供了一個自問自答得方式
1.得到的知識為呢?
2.這個知識哪有有趣?
3.如果將知識套用在其他領域
會有什麼啟發或洞察嗎?
這樣的過程,其實同時也就在抽象化了
並且會培養一種利用頭腦的習慣
累積這樣的抽象化的經驗及能力
四、 儲存
人的記性有限,所以要能能打造一個
隨時可以放入取出的,知識圖書館
才能方便我們隨時取用需要用到的資訊
但首先如何擷取有意義的資訊就很重要
作者提供一個知識生產系統的建構法
1.畫線:覺得有意思的事實、啟發或有疑惑的地方畫線
2.選取:回頭閱讀畫線地方,選出五至九處重要的關鍵內容貼上便利貼
3.轉錄:將關鍵內容,抄寫至方便收錄搜尋的地方(Evenote等地方)
而你可以選用你方便儲存的方式,像是FB相簿的收藏
部落格分類的文章撰寫,或者像是作者用Evenote分類歸納(最好附上Tag標籤)
作者提供了許多有效閱讀提升能力的方式
透過自學,才能跟上現今與時變遷的世代
書中還有許多很棒的案例及佐證,最後還有提供十個可以幫助人文修養的領域書籍,邀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買書來看嘿:)
但最後還是要提醒,就算我們擁有許多的知識
但卻沒有行動,那就是白搭
有句諺語說,別成為『知識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或許你可以從幾個行動開始
1.訂定你的學習目標及學習計畫
2.用你習慣的方式輸出你的學習(透過九宮格筆記法、94快筆記法、書摘部落格存藏等等),剛開始時,越簡單越好,就算是一句心得也行!
3.建立自己的知識圖書館(如何將輸出得知識,放置容易取用的地方,如Evenote、資料夾等等)
找出適合你的行動方案,讓我們一起透過自學
一起提昇我們的知識底蘊及競爭力吧:)
#有機學習Bar
#週一活動寶箱Bar
#週三理論概念Bar
#週五閱讀書庫Bar